{{ date }}

您的位置:首页>复习资料

2022年4月考期《大学语文》各章节精华100题

发布时间:2021年12月30日

来源:合肥重庆阳光助学中心

作者:合肥重庆阳光助学中心

04729《大学语文》

第一编 散文

《寡人之于国也》 ★★★

一、单项选择题

1.【题干】下列孟子提出的使“民加多”的根本措施中,能够使“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”的是( )。

【选项】

A.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。

B.鸡豚狗彘之畜,无失其时。

C.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。

D.谨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义。

【答案】D

【解析】“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”可使五十者衣帛矣;“鸡豚狗彘之畜,无失其时”可使七十者食肉

矣;“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”可使数口之家免于饥饿。“谨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义,颁白者不负

戴于道路。”

【考点】散文—《寡人之于国也》

2.【题干】《寡人之于国也》中,孟子与梁惠王讨论的中心议题是( )。

【选项】

A.为什么“王好战”

B.如何使“民加多”

C.不可以“违农时”

D.必须要“谨庠序”

【答案】B

【解析】《寡人之于国也》全文围绕“民不加多”和如何使“民加多”的问题展开论述。

【考点】散文-

《寡人之于国也》

二、多选题

3.【题干】下列先秦诸子关于治国的论断中,出自《孟子》的有( )。

【选项】

A.治大国如烹小鲜

B.王无罪岁,斯天下之民至焉

C.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

D.养生丧死无憾,王道之始

E.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

【答案】BDE

【解析】A 项出自老子的《道德经》;C 项出自《庄子》。

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寡人之于国也》

三、词语解释

4.【题干】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

检:

【答案】约束,制止。

【考点】散文—《寡人之于国也》

5.【题干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

颁白者:

【答案】须发花白的人。颁,通“斑”。

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寡人之于国也》

6.【题干】河内凶,则移其民于河东,移其粟于河内。

凶:

【答案】凶年,收成不好。

【考点】散文-《寡人之于国也》

7.【题干】王无罪岁,斯天下之民至焉。

罪岁:

【答案】归罪于年成不好。

【考点】散文-《寡人之于国也》

四、简析题

8. 阅读《寡人之于国也》中的—段文字,回答问题:

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;数罟不入洿池,鱼鳖不可胜食也;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。谷

与鱼鳖不可胜食,材木不可胜用,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。生丧死无憾,王道之始也。

(

1)【题干】指出这段文字的论点。

【答案】养生丧死无憾,王道之始也。

【考点】散文-《寡人之于国也》

(

2)【题干】说明这段文字使用的论证方法。

【答案】归纳法。

【考点】散文-《寡人之于国也》

(

3)【题干】文中的“王道”包含了孟子什么样的治国思想?

【答案】以民为本,施仁政。

【考点】散文-《寡人之于国也》

《秋水》(节选)★★

一、单选题

1.【题干】下列表述中,说明了《秋水》(节选)主要构思特点的是( )。

【选项】

A.借助两个历史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论说

B.通过景物描写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

C.由小到大逐层推进

D.援譬设喻广征博引

【答案】B

【解析】《秋水》(节选)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,以具体景物描写来隐喻河伯与海若

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,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。

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秋水》(节选)

2.【题干】下列《秋水》(节选)语句中,被用作例证而非比喻的是( )。

【选项】

A.礨空之在大泽

B.中国之在海内

C.稊米之在大仓

D.毫末之在于马体

【答案】B

【解析】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,不似壘空之在大泽乎?计中国之在海内,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?号

物之数谓之万,人处一焉;人卒九州,谷食之所生,舟车之所通,人处一焉;此其比万物也,不似毫

末之在于马体乎?

【考点】散文-《秋水》(节选)

二、词语解释

3.【题干】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,望洋向若而叹曰

望洋:

【答案】仰视的样子。

【考点】散文—《秋水》(节选)

4.【题干】两涘渚崖之间,不辩牛马

辩:

【答案】辩:近“辨”,辨别

【考点】散文-《秋水》(节选)

5.【题干】万川归之,不知何时止而不盈

盈:

【答案】盈:满、溢。

【考点】散文-《秋水》(节选)

6.【题干】号物之数谓之万,人处一焉。

焉:

【答案】于此。

【考点】散文-《秋水》(节选)

三、简析题

7.阅读《秋水》中的一段文字,回答问题:

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;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;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,束于教也。

今尔出于崖溪,观于大海,乃知尔丑,尔将可与语大理矣。

(

1)【题干】这段话出于文中哪位人物之口?“尔”是谁?

【答案】海神若;河伯。

【考点】散文-《秋水》(节选)

(

2)【题干】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?

【答案】人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。

【考点】散文-《秋水》(节选)

(

3)【题干】这段文字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?

【答案】类比论证。

【考点】散文-《秋水》(节选)

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★★★

一、单选题

1.【题干】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论述“盛衰之理,虽曰天命,岂非人事哉”时用作论据的历史人物是

( )。

【选项】

A.西楚霸王

B.汉武帝

C.唐明皇

D.后唐庄宗

【答案】D

【解析】后唐庄宗李存勖在消灭仇敌时,意气风发,极写其强盛;在大功告成,天下平定后,又极写

其衰败,在盛衰、成败、兴亡的对比中,阐述了本文的主旨。

【考点】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

二、多选题

2.【题干】下列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语句中,属于分论点的有( )。

【选项】

A.盛衰之理,虽日天命,岂非人事哉

B.《书》曰:“满招损,谦得益。”

C.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

D.夫祸患常积于忽微,而智勇多困于所溺

E.抑本其成败之迹,而皆自于人软

【答案】CD

【解析】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。在议论文中,分论点也很

重要,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。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,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。

【考点】散文-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

三、词语解释

3.【题干】其后用兵,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

告:

【答案】祷告。

【考点】散文—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

4.【题干】方其系燕父子以组,函梁君臣之首

系:

【答案】系:捆绑

【考点】散文-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

5.【题干】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

逸豫:

【答案】逍遥游乐

【考点】散文-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

《论毅力》 ★★

一、单项选择题

1.【题干】下列《论毅力》提及的正反对举中,既在“人生历程”中,又出现于“譬诸操舟”中的是

( )。

【选项】

A.顺与逆

B.成与败

C.强与弱

D.幸与蹇

【答案】A

【解析】盖人生历程,大抵逆境居十六七,顺境亦居十三四,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。更譬诸操

舟,如以兼旬之期,行千里之地者,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,常相参伍。彼以坚苦忍耐之力,冒其逆而

突过之,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。

【考点】散文-《论毅力》

2.【题干】《论毅力》一文所使用的写作方法是( )。

【选项】

A.逐层比较,深化中心论点

B.先扬后抑,论说逐层推进

C.通过人物对话,展开论述

D.结合自己经历,以身说法

【答案】A

【解析】本文写作于“百日维新”失败之后,作者勉励处于逆境之中革命者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,

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逆境,继续从事革命。本文主要采取正反对比论证法:

第一段,“有毅力者成,反是者败”。正反对比。

第二段,顺境与逆境相对比。

第三段,遇挫折不退却,与旁观者对比。

第四段,堆山者与填土者对比,堆山者“功亏一篑”,填土者则“持之以恒”。

全文围绕成与败,顺与逆,强与弱,彼与我一一进行正反对比。

【考点】散文-《论毅力》

二、多选题

3.【题干】下列《论毅力》的正反对举中,出现于“譬诸操舟”一节中的有( )。

【选项】

A.成与败

B.顺与逆

C.强与弱

D.幸与蹇

E.近与返

【答案】BE

【解析】更譬诸操舟,如以兼旬之期,行千里之地者,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,常相参伍。彼以坚苦忍

耐之力,冒其逆而突过之,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。我则或一日而返焉,或二三日而返焉,或五六日

而返焉,故彼岸终不可达也。

【考点】散文-《论毅力》

《容忍与自由》★★★

一、单选题

1.【题干】《容忍与自由》的中心论点是( )。

【选项】

后续章节,因篇幅有限,扫码进群,联系阳光助学中心班主任,下载查看......

22年交流群.jpg